当前位置:国易堂 > 佛教 > 藏传佛教 >
分享到:

藏传佛教

佛教思维:宠辱不惊,淡泊名利得失

2014-05-31 | 来源:国学堂 | 所属栏目:藏传佛教 | 点击:
佛教思维:宠辱不惊,淡泊名利得失
 
人很容易迷失自己,当了官,以为官就是自己;有了名,以为名就是自己;赚了钱,以为钱就是自己的……我们应该时常问一问:没有这些附加物以前,我是谁?有了这些东西之后,谁是我?这样,在遭遇挫折,面对失去的时候,我们就会潇洒、开朗一些。
 
很多人活在世上,总想比别人有钱,比别人有势,也因此惹是生非,种下苦根。于是,聪明人意识到了这一点,把“宠辱不惊”视作一种为人处世的境界。
 
清朝名臣谢济世,他一生四次被诬告,三次入狱,两次被罢官,一次充军,一次刑场陪斩,经历不可谓不坎坷。
 
雍正四年(1726年),谢济世任浙江道监察御史。上任不到十天,他就上疏弹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营私负国,贪虐不法,列举田文镜十大罪状。因田文镜深获雍正倚重、宠信,谢济世的弹劾引起雍正的不快。
 
谢济世不看皇帝脸色行事,仍然坚持弹劾。雍正认定谢济世是“听人指使,颠倒是非,扰乱国政,为国法所不容”,免去了他的官职,下令大学士、九卿、科道会审。严刑拷打之下,虽然没有拿到证据,但仍然以“要结朋党”的罪名,拟定对他斩首。在忠臣的求情下,后改为削官谪戍边陲阿尔泰。
 
经过漫长艰难的跋涉,谢济世与一同流放的姚三辰、陈学海终于到达陀罗海振武营,他们商量着准备去拜见将军。有人告诉他们:“戍卒见将军,须一跪三叩首。”姚三辰、陈学海听后很是凄然,为自己一个读书人要向人行下跪磕头的大礼而难过。惟独谢济世倒像是没事似的,心情轻松,不以为意。他对自己的两个同伴说:“这是戍卒见将军,又不是我见将军。”
 
等见到将军,将军对这几个读书人很是敬重,免去了大礼,还尊称他们为先生,又是赐座,又是赏茶。出来的时候,姚三辰、陈学海很是高兴,脸上露出得意神色;谢济世倒是一脸平静。他说:“这是将军对待被罢免的官员,不是将军对待我,没什么好高兴的。”两个同伴问他:
 
“那么,你是谁呀?”谢济世回答说:“我自有我在。”
 
可见,外界的宠与辱都不能触及和伤害谢济世那高傲的灵魂。这是何等的胸襟,何等的洒脱!
 
《菜根谭》中写道:“宠辱不惊,闲看庭前花开花落;去留无意,漫随天外云卷云舒。”“耳根似飙谷投音,过而不留,则是非俱谢;心境如月池浸色,空而不着,则物我两忘。”意思是说:对于一切荣耀与屈辱无动于衷,用安静的心情欣赏庭院中的花开花落;对于官职的升迁得失漠不关心,冷眼观看天上浮云随风聚散。耳根像大风吹过山谷一样,经一阵呼啸之后什么也没听进去,这样所有流言蜚语都不起作用;心灵假如能像水中的月亮一般,月亮既不在水中,水中也不留月亮,云来月掩,水仍是水,月仍是月,人要达到这种境界,心中自然也就一片光明,而无外物和自我之分。
 
在大千世界中,在茫茫人海中,在一生的坎坷道路上,不管你是名人还是寻常百姓,荣与辱常伴你左右,似乎是与生俱来的。真正做到宠辱不惊,需要有一种置得失于度外的豁达精神。宠辱不惊是一种修养,是一种操守。轻易地为得宠而惊喜失态,是浅薄的表现。
 
每个人都有得宠的可能。这宠,或于上司,或于父母长辈,等等,于是飘飘然,不知自己为何物,对垂青者一副奴才相。有人一阔脸就变,有人狐假虎威,有人见利忘义,有人得理不容人,有人飞扬跋扈……
 
如果一个上进的人,动辄因宠而忘形,你也就无形中为自己设置了重重路障,很难勇往直前了。如果一个事业有成者,却常常因宠而沾沾自喜,他会失去优势。最关键的是,他将逐渐失去周围的朋友、群众,从而掏空了他脚下的基础。宋代杨时说:“人为外物所动者,只是浅。”浅薄的人和虚怀若谷的人在世人的眼里是泾渭分明的。
 
人可以有权有势,风风光光地活,也可以不在乎世俗评判,只把握自己的生活。一个人快活或不快活,很多时候只在于自己心里怎么想。一个人如果能够不因外界的变故而影响对自我的肯定,对灵魂的把持和坚守,宠辱不惊,淡泊名利得失,心态平和,凛然不可侵犯地穿过时代风潮的骇浪惊涛,潇洒走一遭,这便是做人的成功。
 
接受不可改变的事,改变不可接受的事
 
一个月色朦胧的深夜,正在浙江普陀山梵音洞打坐的老和尚,隐隐约约听到了几声哭泣,着意听,又没了动静。他修行多年,尤其是在坐禅时,感觉极为灵敏。因此,他断定,那声音来自远处的海边,是个年轻的女子。
 
夜半悲声,肯定非同寻常!
 
老和尚从蒲团上一跃而来,向海边奔去。
 
海边高高的岩石上,静伫着一个白色的身影。不知是她那无言的悲痛将月光染得格外凄凉,还是凄迷的月色衬托得她格外悲怆。未等老僧靠近,她已经划出一条弧线,跳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……
 
幸好老和尚会一些水性,他奋不顾身,完全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,在大潮将她卷走之前抓住了她。几经挣扎,几度沉浮,一个半死的人拖着一个快死的人终于爬上了海岸。然而,被老和尚救活之后,年轻女子不但不感激,反而一脸的忧伤,埋怨老和尚多管闲事!
 
老和尚问她年纪轻轻为何自杀?
 
年轻女人眸子里有云雾一般的神采掠过,她如梦似幻,喃喃说道,这里是她的美梦开始的地方,所以也应该在这里终结……
 
原来,三年前,就在这风景秀丽、如诗如画的普陀山,月光下的海滨,浪漫得如同梦幻。恰似童话故事一样,前来旅游的她与她的白马王子不期而遇了……两年前,他们爱情的结晶——-个白雪公主一样可爱的女儿出生了……
 
然而,不幸的是,一年前,她的丈夫成了另一个漂亮姑娘的白马王子……
 
几天前,寄托了她全部希望乃至生命的女儿也夭折了……
 
“我一个女人,没了丈夫,没了女儿,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思?所以……”
 
年轻女人啼不成声,悲痛欲绝。然而,老和尚不但没有开导她、安慰她,反而放声大笑:“哈哈……”
 
女人被他莫名其妙的笑弄愣了,不知不觉停止住了哭啼。
 
老和尚笑够了,问女人:“三年前,来旅游时,你有丈夫吗?”
 
女人摇摇头。
 
“三年前,踏上这普陀山时,你有女儿吗?”
 
女人再次摇头。
 
“那么,你现在不是与三年前一模一样了吗?三年之前,你独自一人来到岛上,是来自杀的吗?”
 
女人愣住了。
 
老和尚说:“三年前,你既无丈夫,又没女儿,一人来了这里。现在,你与三年前一模一样,仍是独自一人。今天,就像三年前那一天的延续,只不过是还原了一个你自己。所以,为什么不能重新开始?你增长了人生阅历,或许有更美好、更圆满的生活在等着你。”
 
女人嗫嚅:“我……”
 
“你还是你!”老和尚斩钉截铁说。
 
“我就是我?我就是我……”女人像是发现了新大陆,“是的,我不是别人,不用为别人活着,我就是我!”
 
“接受不可改变的事,改变不可接受的事”,这是禅宗的处事智慧。
 
但是,假如你既不能接受不可改变的事,也不能改变不能接受的事,怎么办?那只有做可怜的抱怨者了,更极端的,还会把自己逼上绝路。
 
禅宗强调是“不执着”。执着会将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停留在过往的认识或固有的价值之下,它不仅局限了我们的视野,也会使我们将个人的价值观当作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。假如执着于一个目标、一个方法或一个观念,一个人,我们便会在环境变化的时候,产生烦恼。
 
对待爱情,也要有不执着的精神。有人信奉:“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。”“难为水”、“不是云”是彼时彼地彼情,而偏偏有些人将那个“彼”无限拉长为永久,结果结解不开,自认为伟大悲壮,其实错得一塌糊涂。
 
不管什么事,变化是绝对的,不变是相对的,认识到这一点,方可海阔天空。
 
芸芸众生,太多的人执着于钱、权、情……陷于一切一切的欲中无法自拔。放弃这种固执,是何其艰难,又是何其洒脱啊!
 
面对一份无“缘”的情感,“不执着”才是真正的明智。
 
学会限制自己,抵御环境的诱惑
 
有这样一个笑话:
 
一个人的钱包被偷了,他就追小偷。小偷跑得很快,这人拼命地追。追呀追呀,老追不上,这人发狠地说了一句:“我就不信跑不过你!”他咬紧牙,紧追不舍。小偷开始跑不动了,慢下了脚步……眼看就能抓到小偷了!——你猜怎么着?那人飞步超过小偷,继续一直往前跑去!
 
可笑吧?而当我们自己成天只知匆匆忙忙地做事、做事、做事,却忘了我们自己既定的生活目标时,我们不也正和那个丢下小偷只知跑路的人一样可笑吗?
 
为了更成功地生活,我们首先一定要明了自己应该坚持什么,放弃什么。
 
新加坡女作家尤今所以能高效创作,完全得力于她会理智地限制自己。她出过几十本书,作品风靡新加坡及中国大陆。人们难以想象这位担任教师之职、又有三个孩子的女人,怎么会有如此旺盛的精力和充裕的时间。她平时不看电影,也不看电视,不去购物中心逛,不去俱乐部玩,不应酬,不串门。每天一下班,她就立即回家,将自己整个地“囚禁”起来,开始她的精神漫游:
“一入家门,我便把我自己变成一只蜘蛛。文字是丝,我以丝织网。勤奋地织,苦心地织。一种快乐绝顶的感觉,在编织的过程中,不绝地泛滥。我以我的耐性、我的韧性,将千条万缕的细丝,织成疏密有致的网;然后,我再以我的感情、我的经验,为雏形初具的网设计独特的图案。”
 
尤今既是编织美丽的文字之网的著作家,又是一个不断吮吸知识甘泉的读书狂。她像蚕一样,“发狂地吞食,努力地消化。”
 
这种对事业的专注精神,使尤今保持着乐观的性格和坚定的信念,遇挫折和灾难时,她也深信天无绝人之路,船到桥头自会直。她成了一个不容易向现实低头的人,一个在文字殿堂中不断奋击的勇士。
 
《菜根谭》中写道:“把握未定,宜绝迹尘嚣,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,以澄吾静体。”意思是说:当意志还没有坚定没把握控制时,就应远离物欲环境的诱惑。让自己看不见物欲诱惑,就不会心神迷乱。要想远离物欲环境的诱惑,就要学会限制自己。
 
限制自己是一种强制行为,它不仅表现在对精力的运筹,还表现在对时间的调度;不仅表现在对其他专业兴趣的控制,也表现在对娱乐活动、应酬串门方面的限制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它经不起折腾和浪费。
 
会限制自己的人,就会发展自己;会发展自己的人,也会限制自己。正如女作家三毛说的:“坚持自己该做的事情,是一种勇气。绝对不做那些良知不允许的事,是另一种勇气。”有了这两种勇气,我们就能围绕着预定的目标,选择该做的事,舍弃不该做的事。
 
适可而止,少欲知足是真智慧
 
弘一大师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:
 
事当快意处需转,
 
言到快意时须住。
 
李白曾有这样的诗句: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”。相信世间的人,绝大多数也都是抱持着这样的观念,认为人生苦短,所为何来?难得遇到得意之事、遭逢得易之时,若不藉此机会好好风光一下,很可能良辰美景,稍纵即逝,有朝一日“盛年不再来”,坐失良机,恐怕也只有后悔莫及了!于是不论所面临的“得意”、“快意”是属于财富的累积、权势的拥有,或是学问地位的肯定,自然而然就免不了想要“宠爱自己”一下,甚至进而骄其同侪,想要在别人面前好好扬眉吐气一番!然而,弘一大师则意识到,一个人若是想要占尽优势,得到“全胜”、
 
“全美”、“全盛”,他必须要有心理准备,那也正是“殃咎”的开端!反过头来,教大家要“得意而忧”、“逢喜而惧”,这是人生的大智慧!
 
在这世间不论我们要做什么,都希望能够事事顺利,无有障碍。若按事情的发展进行,能够照预期的程序,一关又一关地往上攀升,处于春风得意之时,千万不要忘了,稍微停顿一下,转一下弯,让自己有检视省思的空间,若是发现,自己的春风得意,原来是必须亏损别人,建立在别人的牺牲痛苦之上,就需要赶快转个方向,重新修正。因为我们要明白,任何伟大的事业,必须是自利利他才能算是圆满。
 
所以自古以来,有许多古圣先贤,一再地告诫我们,不要妄想自己一人一家,就占尽天下的便宜好处。一个人不论再如何得意,总有他致命的盲点;表面上看起来完美的事物,也有他美中不足之处;一件再成功的计划,也有向上提升的空间。为生命所做的努力,是永远没有尽头的。
 
弘一大师说:“安莫安于知足,危莫危于多言。”若是一个人能够以手头所拥有的为满足,没有非份之想,他必然可以过着身心安稳的日子。
 
内心常在定静之境,是生命最大的快乐。弘一大师曾写道:“寡欲故静,有主则虚。”欲望太多,一天到晚想东想西,有了这个还想要那个,心自然静不下来。“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”,定静之心,便是能够不随便被外物所影响,要达到这一步,先要能够做得了自己内心的主人,不会终日东抓一点、西抓一点,更不会拿一大堆的妄想杂念,把内心塞得满满的。正如人的身体,若是先吃进一大堆垃圾食物,把胃肠的空间都占满,又怎么可能再容纳吸收对身体有益的营养?
 
寡欲的心,必然是常感知足,任凭它外在花花世界,多么绚丽迷人,都能保持内心的安静不为所动,更不会有什么不平之气,想要去搬弄口舌是非,逞强好胜。如此便能把生命发挥运用在真正有意义的地方。

本文出自国易堂,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://www.guoyi360.com/zcfj/7522.html
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
藏传佛教推荐
四圣褅:佛说四条真理

四圣褅:佛说四条真理

四圣褅:佛说四条真理 四圣谛,即四条真理。这是佛教一切教义的…


周易算命最新
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

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

面相学四季和月令气色诀 ◎论四季气色: 1、春季(五行属木),…

面相学: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

面相学: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

面相学:五行形局生克互变诀 1、金形(一)兼火局,白中带红(微…

国易堂阅读排行
热点专题
Copyright © www.guoyi360.com .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:国易堂 | 周易算命 | 易经算命 | 生辰八字 | 算命最准的网站 | 网站地图 | RSS | 鲁ICP备2020040142号-13 | 电脑版 | 手机版